close

林先生最愛的畫家-塞尚!!我找了很久,就這個有寫畫法,其他就都很輕描淡寫,包含台灣大學的網路教學@@

保羅﹒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後印象主義的代表畫家,出生於法國南部城市埃克斯—普羅旺斯。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銀行家,曾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律師。然而塞尚卻對法律不感興趣,而特別醉心於繪畫。1862年,23歲的塞尚終於衝破家庭阻撓,來到巴黎專攻繪畫。他經好友左拉介紹,結識馬奈、畢沙羅等印象主義畫家,並多次參加印象主義畫展。後來,他由於不滿於印象主義的藝術追求,而與印象主義者分道揚鏢,從此專心於自己的藝術探索,並在繪畫上取得巨大成就,成為西方現代美術史上一位卓越的、劃時代的畫家。 

  塞尚的畫具有鮮明的特色。他強調繪畫的純粹性,重視繪畫的形式構成。通過繪畫,他要在自然表象之下發掘某種簡單的形式,同時將眼見的散亂視象構成秩序化的圖像。為此,他進行了一系列藝術探索。首先,他強調畫中物象的明晰性與堅實感。他認為,倘若畫中物象模糊不清,那麼便無法尋求畫面的構成意味。因此,他反對印象主義那種忽視素描、把物象弄得朦朧不清的繪畫語言。他立志要「將印象主義變得像博物館中的藝術那樣堅固而恆久」。於是,他極力追求一種能塑造出鮮明、結實的形體的繪畫語言。他作畫常以黑色的線勾畫物體的輪廊,甚至要將空氣、河水、雲霧等,都勾畫出輪廓來。在他的畫中,無論是近景還是遠景的物象,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個平面上來。這樣處理,既與傳統表現手法拉開距離,又為畫面構成留下表現的餘地。其次,他在創作中排除繁瑣的細節描繪,而著力於對物象的簡化、概括的處理。他曾說: 「要用圓柱體、圓錐體和球體來表現自然。」他的作品中,景物描繪都很簡約,而且富於幾何意味。有人認為,這是由於他不擅長於精細描繪而採取的做法。然而,即使這種說法是事實,也說明他具有揚長避短的本領,從而在形式構成方面發揮出創造才能。其三,為了畫面形式結構,他不惜犧牲客觀的真實。他最早擺脫了千百年來西方藝術傳統的再現法則對畫家的限制。在塞尚畫中,經常出現對客觀造型的有意歪曲,如透視不准、人物變形等。他無意於再現自然。而他對自然物象的描繪,根本上是為了創造一種形與色構成的韻律。他曾說:「畫家作畫,至於它是一隻蘋果還是一張臉孔,對於畫家那是一種憑借,為的是一場線與色的演出,別無其他的。」

  塞尚重視繪畫的形式美,強調畫面視覺要素的構成秩序。這種追求其實在西方古典藝術傳統中早已出現。而塞尚始終對古典藝術抱著崇敬之情。他最崇拜法國古典主義畫家普桑。他曾說:「我的目標是以自然為對像,畫出普桑式的作品。」他力圖使自己的畫,達到普桑作品中那種絕妙的均衡和完美。他向著這方面,進行異常執著的追求,以致於對傳統的再現法則不以為然。他走向極端,脫離了西方藝術的傳統。正是如此,他被人們尊奉為「現代繪畫之父」。

《戴帽的自畫像》

  1897--1882年,油畫,65x51厘米,伯爾尼美術館藏。 

《水果盤、杯子和蘋果》

  1879—1882年,46×55厘米,巴黎,勒內﹒勒孔特收藏。

  塞尚認為,畫家創作一幅畫,「哪一條線都不能放鬆,不能留有任何縫隙,以免讓感情、光、真實溜了出去」,這是他的創作經驗。從靜物畫《水果盤、杯子和蘋果》,可以看出塞尚的探索精神和畫風特色。

  在這幅畫中,物體成了畫家藉以分析形體和組建結構的媒介。塞尚將它們高度地簡化,並以深色線條勾出輪廓,使其看起來顯得明晰而堅實。為實現畫面有秩序的佈局,他有意地歪曲畫中的透視關係,將水平的桌面畫得彷彿前傾,使桌上的物品得到充分的顯示。他也不在意物象的遠近不同而產生的視覺上的虛實差別,而將畫中物像在清晰度上,處理在同一個平面。這樣既強化了物象的實在性,又可以加強平面上構成的意味。同時,他有意地把那只果盤的支腳畫得不在正中,雖然盤子看起來有點彆扭,卻有效地使畫面的諸視覺要素有序地聯繫起來而達到相互平衡。那偏向左側的水果盤上部,與左上角背景的一簇葉子相互聯繫,而這簇葉子又與右上角的那簇葉子相呼應。塞尚通過畫中的圖像,在畫上組成了兩道交叉的對角線——其中一條起於左上方的葉子,並通過果盤上部、畫中央的那堆蘋果,直到右下方的小刀和桌布邊結束另一道雖色彩偏暗,卻也清楚可辨:從右上方的葉子開始,經玻璃杯、中央蘋果堆,一直延伸到左下方的桌角。這兩道斜線在畫的中央交叉,構成了畫面穩固的框架。

  在塞尚畫中,整體關係,有如一張網絡,所有物像在網絡上各得其所。任何細節和局部都不可隨意挪動,否則,整個結構便會失去平衡。對此西方曾有人評論說:「如果試想從17世紀荷蘭的靜物畫中拿一個東西,立即就好像到了你手裡;而如果想從塞尚的靜物畫裡挪動一隻桃子,它就會連帶把整幅畫一起拽下來。」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評論的含義。 

《穿紅背心的少年》

  1895年,油畫95.5×64厘米,蘇黎世,比爾勒收藏。 

  塞尚曾以一位名叫羅薩﹒德﹒米開朗基羅的意大利少年為模特兒,畫了四幅角度不同的油畫肖像。而這幅取四分之三側面角度的肖像,是其中最成功和最著名的一幅。在這幅畫中,人物的頭部倚靠在彎曲的左臂,右臂則隨意地垂放在腿上。這種姿勢與德國畫家丟勒的著名版畫《憂鬱》中的人物姿勢頗為相似。也許,這種姿勢本身便帶著某種傷感意味。這一姿勢在塞尚後來其它一些肖像畫中也曾有出現,如:《吸煙的男子》、《坐在頭蓋骨旁的男孩》、《意大利女孩》等。

  在《穿紅背心的少年》中,男孩的形象佔滿整個畫面,他那呈弓形的身軀是整個構圖中主要的構成要素。這一形象被牢牢地限定在一個緊密的空間結構中——左側被窗簾的斜線限定;上端被後部牆上的水平線框住;而右側則被那三角形的深顏色所限制。弧形的手臂與弧形的身體彼此協調。全畫形、色、點、線等因素,均按一定的理性秩序一起組構。為求得畫面結構的妥貼與和諧,畫家有意改變客觀形象的外形及比例他特別拉長了畫中少年的左臂,從而使那延長下垂的冷色袖子,在畫中成為一瀉而下、有著足夠份量的白色塊,與上部大面積的白色及冷色取得均衡。中那些不同形狀與顏色的色塊的安排,皆獨具匠心。就連少年發問和額頭那閃光的白色與留空,也決非隨意或偶然之筆;少年左肘下那塊方形白紙,在畫中則更是舉足輕重,假如我們將它遮擋,整幅畫便失卻了平衡,失去了光彩。

《玩紙牌者》

  1890年—1892年,油畫,45×57厘米,巴黎奧塞博物館藏。

  塞尚曾畫過多幅玩紙牌者題材的畫,畫上人物多寡不一(其中最大的一幅上,共畫了五個人物)。而最為著名的,要算是這幅只畫有兩個人物的<玩紙牌者)。在這幅畫上,塞尚將兩個沉浸於牌戲中的普通勞動者形象,表現得平和敦厚,樸素親切。雖然主題十分平凡,然而畫家卻通過對形狀的細心分析以及通過諸形式要素的微妙平衡,使得平凡的題材獲得崇高和莊嚴之美。在這裡,相對而坐的兩個側面形象,'一左一右將畫面佔滿。一隻酒瓶置於桌子中間,一束高光強化了其圓柱形的體積感。這酒瓶正好是整幅畫的中軸線,把全畫分成對稱的兩個部分,從而更加突出了牌桌上兩個對手的面對面的角逐。兩個人物手臂的形狀從酒瓶向兩邊延展,形成一個「W」形,並分別與兩個垂直的身軀相連。這一對稱的構圖看起來是那樣的穩定、單純和樸素。全畫充分顯示了塞尚善以簡單的幾何形來描繪形象和組建畫面結構的藝術風格。畫面的色調柔和而穩重。一種暖紅色從深暗的色調中滲透出來。左邊人物的衣服是紫監色;右邊人物的是黃綠色。所有遠近物象都是用一片片色彩所組成。不同的色塊在畫中形成和諧的對比。塞尚其實是以所謂的「變調」來代替「造型」,即以各色域的色彩有節奏的變換來加強形象的塑造。正像他自己所言: 「當顏色豐富時,形狀也就豐滿了。」  

《聖維克多山》

  1904—1906年,油畫,73×91厘米,費城美術館藏。

  塞尚一生畫得最多的,可能要算是風景畫了。1882年以後,塞尚隱居於故鄉附近的小鎮,專心地畫起當地的風景。他深深地為聖維克多山的奇異山形及其周圍的壯觀景色所吸引。年復一年,他一再重複地描繪這座從大地上露出的巨大岩石,分析它那時隱時現、複雜細微的體塊和結構。在他的一生中,他為此山所畫的「肖像」,竟有七、八十幅之多。

  這幅藏於費城美術館的《聖維克多山》,是塞尚最後的一幅描繪這座山的畫。我們看見,在一片沒有人跡的廣闊天地間,雄偉的大山似乎從明朗清澈的大氣中升起;它那堅實的、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現的閃爍的光影之中。全畫氣勢莊嚴、崇高,略帶憂鬱,反映了塞尚深沉的精神世界。在這幅畫中,每一個體塊和造型都被處理得極為嚴謹,使人聯想到他靜物畫中的一個個蘋果的描繪。然而,塞尚風景畫色彩的豐富多變,卻是其靜物畫所難以比擬的。在這幅風景畫中,他以樸實有序的筆觸,表現出物象的細微色差。雖然畫中顏色種類不多,但每一種色都有著豐富的色階變化。那濃重而沉著綠色,襯托出不同明度與純度的土黃、土紅和藍色,使整個畫面恰似一首和諧的色彩交響樂。同時,那無數的筆觸,被敏感而理性地放置在畫面上,成為厚重而富於肌理變化的色塊。筆觸的種種走勢、排列、連接、轉換和交織,構成了空間,也產生結構,形成對比和諧的秩序。面對這幅畫,我們可感到色塊、筆觸、線條等抽像的視覺要素,從客觀景物的圖像中漂浮出來,在畫中形成一種新的現實。而這種「新現實」的意味,正是塞尚繪畫藝術的核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ttydo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